电积镍常见问题:镍层表面麻点、气孔等缺陷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工艺
一、麻点产生原因及解决工艺
1.产生原因
•杂质污染
◦电解液中存在杂质离子,如铁、铜、锌等重金属离子。这些杂质离子在电积过程中可能会与镍离子竞争电极表面,干扰镍的正常沉积,导致镍层表面不均匀,形成麻点。
◦溶液中的悬浮杂质,如未完全溶解的固体颗粒等,也可能吸附在电极表面,阻碍镍的沉积,造成麻点。
•电极表面状态不佳
◦阳极表面粗糙或有氧化物层。粗糙的阳极表面会使电场分布不均匀,导致局部电流密度过大,镍沉积不均匀,产生麻点。阳极表面的氧化物层可能会影响电极反应的进行,也会间接导致镍层麻点的形成。
◦阴极表面在电积前处理不干净,存在油污、油脂或其他污染物,这些污染物会影响镍离子在阴极的沉积,使镍层表面出现麻点。
•电解液成分及工艺参数
◦电解液中镍离子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镍层的沉积质量。浓度过高时,镍离子在电极表面的扩散速度可能跟不上沉积速度,导致局部镍离子堆积不均匀而形成麻点;浓度过低时,可能会使沉积过程不稳定,也易产生麻点。
◦温度对镍层的沉积也有影响。如果电解液温度过低,镍离子的扩散速度减慢,沉积速度不均匀,容易产生麻点;温度过高时,可能会引起电解液中某些成分的分解或反应异常,同样影响镍层质量。
◦电流密度过大时,会使镍沉积速度过快,镍原子排列不整齐,容易形成麻点。
2.解决工艺
•电解液净化
◦采用化学沉淀法去除重金属杂质离子。例如,对于铁离子,可以加入过氧化氢将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,然后调节pH值,使铁离子形成氢氧化铁沉淀而除去。
◦对于悬浮杂质,通过过滤的方法进行去除,可使用精密过滤器,确保电解液中固体颗粒含量低于一定标准。
•电极预处理
◦阳极处理:对阳极进行抛光处理,去除表面的粗糙部分和氧化物层。可以采用机械抛光或化学抛光的方法,使阳极表面光滑平整,保证电场分布均匀。
◦阴极处理:在电积前,对阴极进行彻底的清洗,可采用有机溶剂去除油污,然后用酸液进行酸洗,去除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杂质,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。
•优化电解液成分和工艺参数
◦严格控制电解液中镍离子浓度,通过定期分析检测,将其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,一般根据具体的电积工艺,镍离子浓度可控制在一定摩尔浓度区间。
◦调节电解液温度至合适范围,不同体系下合适的温度有所不同,通常在3060°C之间,通过加热或冷却装置来控制温度。
◦合理调整电流密度,根据电解液成分、电极材料等因素,确定合适的电流密度范围,避免电流密度过大。
二、气孔产生原因及解决工艺
1.产生原因
•电解液中的气体
◦电解液中溶解有气体,如氢气和氧气。在电积过程中,当这些气体在电极表面析出时,会形成气泡。如果气泡不能及时脱离电极表面,就会在镍层中留下气孔。
◦气体的来源可能是电解液配制过程中带入的空气,或者是电积过程中电极反应产生的气体。例如,在某些情况下,阳极可能会发生析氧反应,产生的氧气如果不能及时排出,就会形成气孔。
•电极反应不均匀
◦电极表面电场分布不均匀会导致电极反应不均匀。在局部电流密度大的地方,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气体,这些气体在逸出过程中容易形成气孔。
◦电极表面粗糙度不一致也会引起电极反应不均匀,进而产生气孔。
•搅拌不均匀
◦如果电解液没有得到充分搅拌,电解液中的离子浓度分布不均匀,会导致电极反应不均匀。同时,不均匀的搅拌也不利于电极表面气泡的及时排出,容易产生气孔。
2.解决工艺
•除气处理
◦在电解液配制过程中,采用真空除气或惰性气体鼓泡除气的方法。真空除气是将电解液置于真空环境下,使溶解的气体逸出;惰性气体鼓泡除气是向电解液中通入氮气或氩气等惰性气体,将溶解的气体置换出来。
◦在电积过程中,也可以通过向电解液中通入少量的惰性气体,使产生的气体及时随惰性气体逸出电极表面,防止气孔形成。
•改善电极表面状态和电场分布
◦如前面所述,对电极进行良好的预处理,保证电极表面平整光滑,使电场分布均匀。
◦优化电极的形状和布局,例如采用特殊形状的阳极或阴极,改善电场分布,减少局部电流密度过大的情况,从而减少气孔的产生。
•加强搅拌
◦采用机械搅拌或循环泵循环电解液的方式,确保电解液得到充分搅拌。合适的搅拌速度可以根据电解液的性质和电积设备的具体情况确定,一般在一定转速范围内,既能保证离子浓度均匀,又不会造成电解液的过度扰动。